一种具有剧毒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AsO),因其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而得名。下面内容是关于的详细解析:
1. 化学特性与物理性质
成分:主要成分为(AsO),由砷元素氧化形成,天然界常以硫化物(如雄黄、雌黄)形式存在,经高温煅烧可制得。
性状:白色无臭无味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酸、碱溶液;加热时升华(193℃),高温下熔点为275~313℃,沸点465℃。
毒性:剧毒, 致死量约100~300毫克。急性中毒可致休克、肾衰竭;慢性中毒损伤神经、肝、肾及皮肤,并可能致癌。
2. 历史背景与应用演变
古代用途:
中国南北朝时期(约1400年前)的《雷公炮炙论》首次记载炮制技巧,用于蚀疮去腐、杀虫截疟。
宋代《开宝本草》描述其由砒石升华制得,明代《本草纲目》称其可治、疥疮。
现代应用:
工业:玻璃脱色剂、木材防腐剂、半导体材料原料。
医学:
传统中医:外敷治痈疽,内服需极微量(如“厘”级剂量),常配伍绿豆、甘草减毒。
现代疗法:1970年代中国医生发现其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通过诱导癌细胞分化而非直接杀灭,显著进步存活率。
3. 毒性机制与中毒表现
影响原理:
干扰细胞代谢,抑制含巯基酶活性,破坏DNA并引发氧化应激。
取代生化反应中的磷酸盐,阻断能量代谢。
中毒症状:
中毒类型 | 典型症状 |
急性中毒 | 恶心、腹痛、血便、痉挛、休克,24小时内可致死 |
慢性中毒 | 皮肤色素沉着(黑斑)、角化增生(“砷疔”)、周围神经炎、肝硬变 |
独特体征:指甲出现白色横纹(Mees纹)。
4. 安全防护与急救措施
防护要求:
储存需“双人双锁”,远离酸类、氧化剂;操作时穿戴防毒服、橡胶手套及防尘呼吸器。
急救处理:
误服:立即催吐、洗胃,服用牛奶或蛋清保护黏膜,静脉注射二巯丙磺钠解毒。
接触:皮肤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眼睛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就医。
5. 争议与风险警示
日常隐患:
误服风险(易被误认为白糖/面粉);民间偏方滥用(如治牙痛、)导致中毒。
含砷药物风险:牛黄解毒片等含雄黄(硫化砷),长期服用可能慢性砷中毒,民族药监局已限制孕妇、儿童使用。
科学争议:
传统“以毒攻毒”学说缺乏现代科学验证,抗癌机制仍在研究中。
为双刃剑,既是千年剧毒,也是现代医学的“救命药”。其应用需严格遵循专业指导,普通人应远离不明来源含砷物质。对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人类在驾驭天然毒性中的聪明与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