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世界五大博物馆还是四大博物馆的区别世界五大博物馆还是四大博物馆五大世界级博

应为“全球五大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中国故宫博…

应为“全球五大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中国故宫博物院。

卢浮宫

(法国·巴黎)

在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北岸,有一座见证了800余年历史的建筑,它就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其中一个,曾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的万宝之宫——卢浮宫。

早在1204年十字军东征时期,菲利普二世为了保卫塞纳河北岸的巴黎地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当时这里存放着极为重要的王室档案及珍宝。

而直到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才正式成为皇宫。

这座辉煌的建筑,如同任何有生活的生物一样,也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和曲折的生活历程。

在16世纪中叶,弗朗索瓦一世曾一度拆毁了这座宫殿,试图重建,不过他的儿子即位后,却把拆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使其恢复完整。

你千万不要误会,弗朗索瓦一世并非是毁灭专家,他其实是忠实的艺术爱慕者,而且对艺术品有独到的眼光。他曾邀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并且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到亨利四世成为宫殿主人之后,他用了13年的时刻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

之后,路易十四又在卢浮宫前面修建了一座正方形的庭院,并购买了卡什代、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珍贵作品。

在经历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获得新生。终于在1793年以博物馆的身份,正式亮相。

但拿破仑的到来,再一次改变了它的命运。他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通过军事上的不断扩张,称雄于欧洲。之后,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欧洲各国涌入巴黎,卢浮宫成了“拿破仑博物馆”。

虽然在拿破仑眼里,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但他的美梦,仅维持了12年。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约5000件艺术品离开卢浮宫,物归原主。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卢浮宫几经战火,却得以完好保存,堪称奇迹。它不仅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反而被历代帝王修正、扩建,历经前后近600年,终于竣工。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卢浮宫曾一度成为“一座就王宫中的旧博物馆”,但“大卢浮宫规划”的实施,使其焕发新生。尤其是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已然成为卢浮宫的新标志。

镇馆之宝

卢浮宫内,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断壁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断壁的维纳斯》

作为“卢浮宫三宝”之首,《断壁的维纳斯》已不仅仅是法国艺术收藏的稀世珍宝,她也是全球艺术宝藏中最闪耀的明珠。

相传,这尊雕像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雕刻的。

最初发现她的时候,是1820年2月在希腊米洛斯岛的一座古墓遗址旁。

维纳斯本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因此,她被视为爱与美的象征。

事实上,她的确堪称完美。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说:“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一个美的典型。”

自被发现以来,维纳斯已经成为大众完美女性的标志。而且,因其失去双臂而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使后世艺术家纷纷效仿——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作品中“留白”,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胜利女神像》

和《断臂的维纳斯》相似的是,《胜利女神像》也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典范。

《胜利女神像》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杰作。

胜利女神本名叫维多利亚,她本是提坦帕拉斯和斯提克斯的女儿,也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

这尊雕像是1863年,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被发现的。最初,她只是一堆碎块,经过艺术家多年的修复,她才重新站立起来。虽然她没有头,也没有手臂,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的杰作。

《蒙娜丽莎》

达·芬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在全球范围内都家喻户晓。

和我们今日所见的肖像画不同,《蒙娜丽莎》并没有眉毛和睫毛,但她的面庞看起来却特别和谐。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她的背后是一道栏杆,栏杆之后,是道路、河流、桥、山峦。达·芬奇用“无界渐变着色法”将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融为一体,使之散发出神秘的气息。

这幅作品之因此闻名于世,或许是因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她似笑非笑的表情,如同佛陀一般,或许,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儿,脸上天然地出现了一种永恒的表情。

19世纪英国批评家华德·派特在评价《蒙娜丽莎》时说:“《蒙娜丽莎》比环绕她的岩石年纪还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因此知道全球上许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潜进深海带走她所生活过的日子。”

大英博物馆

(英国·伦敦)

大英博物馆,是全球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其中一个。

早在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去世后,就把留下来的71000件藏品及大量的植物标本、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这些藏品,成为大英博物馆最初的文物。

二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大英博物馆拥有800多万件藏品,但由于空间有限,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可能有人好奇了,大英博物馆如此之多的藏品,是怎样得来的呢?

这当然和英国在历史上多次向全球扩张有关。

18-19世纪,英国对全球多个民族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的珍贵文物被运到了伦敦,被分别收藏于各个博物馆。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是埃及文物馆,藏有10多万件古埃及的珍贵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除此之外,还有希腊和罗马文物馆和东方文物馆,其中陈列的大量文物充分展现了古老的灿烂文明。

镇馆之宝

埃及木乃伊

大英博物馆最负盛名的藏品,当属在63号展厅中陈列的木乃伊。

在古埃及,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死后才有可能被制作成木乃伊。但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木乃伊,可不是法老,而是“神王”阿蒙神的歌女!在庙宇宗教仪式中,负责唱歌奏乐。

她死后,身体在防腐处理后,用布条层层包裹,并配有一张镀有黄金的面罩,她的双耳带着白色耳环,手上还戴着珠宝戒指。这个木乃伊,被命名为Katebet木乃伊。

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时光似乎在这个木乃伊身上停止了,她被完好地保存至今,堪称奇迹。

《死者之书》

古埃及,一个神秘的存在。

在大英博物馆,无数游客被埃及馆内的文物所吸引。而形式各异的木乃伊和尼亚的《死者之书》,是最为珍贵的馆藏。

每每谈起《死者之书》(也被称作《亡灵书》),大众就被其神秘所吸引。其实,《死者之书》是给死者随身携带的“地域旅行指南”。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通向永生的旅程是漫长且困难重重的,这和中国人传说中的下地狱、轮回极其相似。而死者随身携带一本咒语集,就可以帮助亡灵度过重重难关。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这部《死者之书》,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创作的,全长近9米,用60章的篇幅,描绘了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途中所需的咒文及其需要经历的约定事项。

通过《死者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古埃及人的生死观。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先离开肉体的“卡”或“巴”,在阿努比斯的带领下,进入地狱,来到诸神及审判官的面前,再通过冥界之门,来到“冥神”奥西里斯面前,进行“称心仪式”,随后搭乘太阳船,驶向复活之路,并在来世过上美好生活。

无论是留存下来的木乃伊,还是这份《死亡之书》,都是古埃及文明留存至今的灿烂一抹。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俄罗斯·圣彼得堡)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最初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68年创建的,于1852年对外开放。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对巴洛克风格做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其实是六宫殿建筑群,其中的5座对公众开放,分别是:冬宫、小艾尔米塔什、旧艾尔米塔什、艾尔米塔什剧院,以及新艾尔米塔什。

其中冬宫最为著名,是俄罗斯历代沙皇的宫殿。它虽然见证着历史,却也曾遭遇过战火等带来的劫难。然而,正由于这些曲折的经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拥有了如同一代伟人一般的生活。

这里占地9万平方米,藏品多达270万件,被分为8个馆部:原始文化部,古希腊、罗马全球部,东方民族文化部,俄罗斯文化史部,钱币部,欧洲艺术部,以及科学教育部和修复保管部。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绘画闻名于世。这里不仅有拜占庭最古老的宗教画,还有现代的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和诸多印象派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作品——达·芬奇的两幅《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和《圣家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以及荷兰伦勃朗的《浪子回头》。

在博物馆的各展厅中,最受欢迎的是彼得大帝展厅。那里陈列着彼得大帝的衣服、勋章,以及他使用过的武器,等等。

除此之外,用极其奢华的洛可可风装饰的叶卡捷琳娜一世、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女皇的闺房,也吸引了全全球游客的目光。

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及其在黑海北岸殖民地的艺术品。

镇馆之宝

《伏尔泰坐像》

《伏尔泰坐像》是法国雕塑家乌冬的代表作。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他一生的经历非常曲折,曾经被流放过多年,而这尊雕像,是伏尔泰重归巴黎后,乌冬为其制作的。一年后,伏尔泰就去世了,而这件作品,直到1782年才雕刻完成。

雕像中的伏尔泰,已年过八旬,他身穿古代长袍,面带讽刺的微笑。

这个经典的面部表情,并非乌冬创新的,而是从伏尔泰本人的脸上翻下的模印塑而成,每一个五官都经过作者精心的雕琢。

这尊雕像的鲜活之处不止如此,乌冬没有让伏尔泰戴假发,而是露出了他头发稀少的秃额头。虽然彼时的伏尔泰寿命将尽,但艺术家还是匠心独运,展现出了伏尔泰内心燃烧的熊熊火焰,完美地表现了伏尔泰的睿智和生活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

与前三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博物馆不同,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在1870年由一群银行家、商人、艺术家发起建立的。这座博物馆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你可以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这里收藏了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存,希腊、罗马文明,欧洲各时期绘画流派作品,以及东亚、印度的古代艺术品。

这里最吸引人的,是欧洲绘画和雕塑,其中梵高的作品就有近20幅,莫奈、德加、塞尚、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镇馆之宝

埃及丹铎神庙

听上去感觉不可思议,一整座神庙,而不是一件文物,到底是怎么从埃及不远万里落户美国的呢?

丹铎神庙的由来,还真不是特别复杂,并不像大英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是通过战争抢夺来的。

这座神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当时很多著名的古迹和文物,都将被水库淹没。对这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小神庙,埃及无力抢救,于是埃及就把这一整座神庙都赠送给了美国,前提是所有迁移和文物保护的费用,全部由美国出。

这显然是一桩划算的买卖!美国人如获至宝,立刻将这座神庙整体搬迁到了大都会博物馆,同时也是博物馆内最吸引人的古迹景观。

当然,搬运一座神庙乃是巨大的工程。整座神庙被分解后,共800吨,用了640个集装箱,才将它成功运到了美国。

起初,丹铎神庙并没有打算送到大都会博物馆,而是规划放置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河畔。但为了整体建筑的保护,美国政府还是决定将其陈列在大都会博物馆。而整个重组、建设的经过,用了十年的时刻。直到1978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和大英博物馆相似的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厅也是最重要的展厅。这里充满了神秘感,展厅里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宽阔的水池,如果你走进埃及馆,就仿佛漫步在尼罗河边。那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的确令人向往。

这座丹铎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5年左右,完工于公元前10年。当时正值埃及被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统治的时期。

古埃及的神庙,并非普通建筑,它的整体设计和装饰,都体现出了古埃及人的宗教和神学觉悟。丹铎神庙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看到神庙的基底上,雕刻着古埃及的纸草书和莲花,而且突出了尼罗河之神的象征地位。而门廊前的两个柱子,像是被盛开的莲花围绕的两捆纸草书。

神庙的外墙上,雕刻的是罗马皇帝向神明祭奉贡品的画面。这处雕刻是后世的艺术家门最热衷于探讨的,他们发现,古埃及雕刻师巧妙地利用充足的光照,当阳光照在浮雕上的时候,阴影部分就会通过凹陷的边缘构造出人物的轮廓。这种艺术形式,即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不禁拍手称绝。

故宫博物院

(中国·北京)

作为全球三大宫殿其中一个(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俄罗斯克林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06年,于1420年正式建设完成,并用于中国明、清两代的历代皇室居住。

从古代皇宫到今天的博物馆,故宫经历了许多次转型。

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但因溥仪尚未搬出故宫,这里先后被溥仪私运出很多珍贵文物。直至1924年,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这座承载了中国明清史的宫殿,才开始了她另一段生活旅程。

1925年,“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同时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

在“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努力下,职业人员清点出了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

当时的报告显示,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经过了一年的筹备之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这座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宫殿,终于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走进宫殿,见识见识这座皇宫和宝藏的魅力。

而今天,故宫通过招贤纳士,在文物保护,以及宫殿建筑群的保护上做出了很大努力,这才使我们得以一睹600多年前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和文化艺术瑰宝的风采。

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中一个,《清明上河图》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完美无缺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件不可超越的艺术精品,亦是被中国人老少皆知的珍贵文物。

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面中生动地展现了12世纪中国北宋都城汴京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北宋的繁荣。

而且,这幅五米多场的画卷里,张择端用鸟瞰式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汴京的房屋、桥梁、城楼等城市街景,车、轿、船等交通工具,还有各色人物,以及多种多样的牲畜……虽然内容繁杂,但画面却严密紧凑,并不显得凌乱。可以说它是让我们了解北宋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具有极高价格。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