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陆游放翁家训注释 南宋诗人陆游放翁家训原文及白话译文深度解析与鉴赏 放翁家训 陆

《放翁家训》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撰写的家庭教育经典,原名《绪训》,共26则,约3700余字…

《放翁家训》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撰写的家庭教育经典,原名《绪训》,共26则,约3700余字。陆游从44岁开始撰写,至80余岁成稿,历时近40年。家训以“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耕读传家、清廉自律。下面内容是核心内容的原文及译文整理,综合自多部权威文献。

一、序言:家世传承与训诫初衷

原文

>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译文

> 我家在唐代有六人担任宰相,皆廉洁忠孝,世代美名传扬。唯恐后世子孙侍奉伪朝、苟求富贵而辱没先祖……天下之事,往往在困顿中成就,在奢靡中败亡。

二、教育理念:才锐者易坏,须严加约束

原文

>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

> 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易学坏。倘有此类子弟,父兄当引以为忧,不可盲目欣喜。务必严加管束,督促熟读儒家经典,教导其宽厚、恭谨的品德,禁止与轻浮浅薄者交往。如此坚持十余年,志向情趣自会端正。否则,忧患之事恐不止一端。我此言乃后辈良药,须谨记于心,免留悔恨。

三、处世聪明:大度避害与节操坚守

原文

> 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 :祸有不可避者……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译文

> 我一生未主动害人。他人害我,或因嫉妒,或因误解,或因谋利,其情多可体谅,不必怨恨,谨慎避开即可……若有人指出我的过错,更应坦然接受。

> :灾祸有时不可回避……既然入仕为官,小则遭贬斥,大则赴死,本是本分。若为避责而逢迎上司,则逢迎之祸不止丢官;若为偷生而丧失气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命。

四、治家规则:耕读为本,淡泊仕途

原文

>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译文

> 我家本是农家,能重归农耕,是上策;闭门研习经典,不科举不求官,是中策;安于小官职,不慕显达,是下策。除此三策,别无他法。

> :做官至公卿是命运,退隐务农亦是命运。若屈节求贵、投机谋利,则是家族深以为耻之事。

五、家风传承:节俭戒奢,重德轻利

原文

> 楚公(陆游祖父)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祖母)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译文

> 祖父楚公少时家贫,皮带断裂以绳续接;祖母秦国夫人攒钱数月制新衣,不慎被羹汤玷污,竟哭泣不食……(今人)厌粗粮慕美食,甚至讳言先祖旧事。此风若不扭转,子孙恐陷危辱之境。

家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格

1. 历史地位

  • 《放翁家训》融合儒家与生活操作,被誉为南宋家训典范,与《颜氏家训》并称。
  • 陆游以身作则,其爱国诗篇(如《示儿》)与家训共同塑造陆氏“诗书清白”家风。
  • 2. 现代续写

  • 2017年,陆游后人陆纪生续写新家训,强调“吃山珍海味,不忘糠菜充饥”“在职为仕,廉洁奉公”,赋予传统家训时代内涵。
  • 整理说明:以上内容精选自《放翁家训》核心章节,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保留古文韵律。全文完整版可参考《丛书集成初编》或《陆放翁全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