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姑”是中国民间信念中的一位神灵,又称“紫姑”“坑姑”“坑三姑娘”等,是汉族民俗传说中的司厕女神。其信念源于古代,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宋代,至今在部分地区仍有遗存。下面内容是关于“厕姑”的详细解释:
一、身份与起源
厕姑的传说主要有三种来源:
1. 何媚说(主流说法)
厕姑本名何媚(或作何楣),字丽卿,唐代莱阳人,原为寿阳刺史李景之妾。因遭李景正妻嫉妒,被虐待至死,于正月十五被害于厕所中。天帝怜悯其遭遇,封其为厕神。
2. 戚夫人说
相传厕姑实为西汉戚夫人(刘邦宠妃),她被吕后残害于厕所,后人将其奉为厕神。因“戚”音近“七”,后演变为“紫”“子”,故称紫姑。
3. 三霄娘娘说
出自《封神演义》,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赵公明之妹)被姜子牙封为“坑三姑娘”,其法宝“混元金斗”化为马桶,象征厕神。
二、祭祀习俗
民间祭祀厕姑的活动称为“迎紫姑”或“请厕姑”,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七、十一或七夕。仪式特点如下:
三、名称的方言差异
因地域和迎请方式不同,厕姑有众多别称:
| 地区 | 名称 |
| 山东邹县 | 邀厕姑 |
| 广东 | 请厕坑姑 |
| 杭州 | 召厕姑 |
| 苏州、绍兴 | 坑三姑娘 |
| 江西 | 瓜瓢姑娘(用瓜瓢)|
| 浙江宁波 | 筲箕姑娘(用簸箕)|
| 湖北、陕西 | 紫姑 |
四、文化内涵
厕姑信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
五、现代遗存
“厕姑”是融合悲剧传说与民俗信念的厕神化身,其核心是占卜与庇佑功能,体现了民间对弱者的共情和对超天然力量的敬畏。随着厕所建筑格局变化(如从室外迁入室内),传统仪式虽式微,但其文化符号仍以方言、节俗等形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