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陈情表怎么讲陈情表如何陈请陈情表表原文

《陈情表》是李密为拒绝晋武帝征召而作的一篇奏章,其陈情策略以“情”为核心,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艺术达成说服…

《陈情表》是李密为拒绝晋武帝征召而作的一篇奏章,其陈情策略以“情”为核心,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艺术达成说服目的。下面内容是其陈情逻辑与手法的具体分析:


一、情感铺垫:以悲情叙事引发共鸣

  • 自述孤苦,渲染孝情
    李密开篇即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切入,详述幼年丧父、母被迫改嫁、祖母躬亲抚养的悲惨经历。通过“零丁孤苦”“茕茕孑立”等细节,塑造了一个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孝子形象,突出“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不可分割性。这种情感铺垫为后文“辞不赴命”提供了伦理基础。

  • 进退两难,博取同情
    文中多次强调“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以“忠孝两难”的困境引发晋武帝的共情。通过五次“辞不赴命”的叙述,既表明对朝廷的尊重,又凸显尽孝的迫切性,避免被误解为“不忠”。


二、以理服人:借政策与逻辑化解矛盾

  • 援引“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李密抓住晋武帝标榜“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提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将个人诉求与民族伦理统一,使拒绝征召的行为合理化。这一策略既避开了“不忠”的指控,又借力打力,迫使武帝让步。

  • 对比时刻,消解猜疑
    通过“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对比,强调尽孝的紧迫性,暗示未来仍可为国效力。同时以“乌鸟私情”比喻反哺之恩,将孝道升华为天然伦理,增强说服力。


三、结构布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 迂回战术,缓起渐入
    全文四段遵循“悲情铺垫→困境陈述→学说支撑→明确请求”的递进结构。前两段不直接提出请求,而是通过叙事蓄势,待情感积累至第三段才亮出“愿乞终养”的核心诉求,避免突兀。

  • 虚实结合,化解政治风险
    李密以“少仕伪朝”自贬身份,称“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既消除晋武帝对其“怀念旧朝”的猜忌,又暗示自己并非沽名钓誉之辈。小编觉得更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表忠心,将“孝”与“忠”的矛盾转化为先后次序难题。


四、语言艺术:情辞恳切,感染力强

  • 四字骈句与对偶修辞
    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语言凝练且节奏感强,既强化情感,又符合奏章庄重的文体要求。

  • 细节传情与比喻手法
    通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等细节,具象化孝行;以“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比喻祖母病危,增强画面感和紧迫感。


陈情策略的深层逻辑

李密的陈情成功源于对人性与政治的精准把握:

  • 情感共鸣:以孝道触发共情,弱化君臣对立;
  • 逻辑自洽:借政策与伦理构建不可辩驳的理由;
  • 语言感染力:通过细节与修辞将抽象伦理转化为具体情境。
    正如苏轼所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其艺术价格与说服力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