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对哪个感触最深写一篇发言稿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作文结尾

一、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 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齐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家贫,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才华出众,聪…

一、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

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齐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家贫,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才华出众,聪明超人,鲍叔牙对他赞赏不已,两人虽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识,成为莫逆之交。

国当时很乱,为避祸,公子小白随鲍叔牙出奔莒国,公子纠随管仲出奔鲁国。管鲍两人相约,将来不论两位公子谁做了齐国国君,我们都要合力辅佐,务使齐国成为最强的一个民族。

悉齐襄公去世,管鲍两人,各陪着公子小白和纠回齐国争夺王位。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称的管仲,为护主举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这一箭其实并未射中小白,机智的小白,假装被射中,他咬破舌头,倒地不起,骗过了聪明的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小白这一瞬间的反应,其聪明就非常人所及。等管仲和纠到了齐国,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知贤、荐贤、让贤的鲍叔牙:

对一个要射杀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是值得体谅的。鲍叔牙站在辅佐小白的立场,力加劝止,认为建国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况当时各为其主,情有可原。更对小白说:“如果国君胸无大志,只想把齐治好,我鲍叔牙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要称霸称王,则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终接受了管仲,但并未重用,才有不听管仲之言而擅自伐鲁之举。

、伐鲁大败:

是一小国,自知不敌齐国,但齐国既主动来犯,战是败,不战也是败。这时有一人名为曹刿,自荐称懂兵法,鲁王情急无人敢战之下,就用其为三军统帅,战场上齐军一再击鼓攻击,曹刿皆不出战,即使齐军极尽辱骂挑衅,曹刿仍不下令出战。直到齐军三通攻击鼓起,曹刿乃下令击鼓迎战,大败齐军,鲁王

刿说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军丢盔卸甲大败而归,齐国民众扶老携幼在城门口翘首以待亲人归来,迎到的却是一具具尸体,顿时大众声声呼唤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管仲此时才惊觉管仲阻他伐鲁是有先见之明的。

、金台拜相:

一战齐军死了三千将士,小白深感无法向国人交待,回国后,始感受到管仲劝阻他伐鲁之用心。但此时的管仲心灰意冷,气小白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心生辞去之意他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写下他的治国策略,请鲍叔牙转交给小白。

从牧民、形势、权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桓公看后惊讶管仲的奇才,乃亲自向管仲请罪。继而就有金台隆重拜相之举,拜管仲为仲父。

桓公对管仲从“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台拜相”最终“拜为仲父”,完成他一生辉煌的事业。

、管鲍之交—-管仲口中的鲍叔牙:

仲说:

曾经替鲍叔牙策划事务,反而使他更加挫败,陷于困境,鲍叔牙不以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顺与不顺。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战,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母亲需要我奉养。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以为我无耻,知道我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真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叔牙对管仲那种知贤、荐贤、让贤从不为流言中伤的友情,一直流传后世,为大家交友的典范。管仲病危时,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继宰相否?管仲却说,鲍叔牙太正直,见不得人身有一点瑕疵,这种性格,律己则可,责人则不可,水至清不养鱼啊!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尊敬他推荐他的缘故。

、齐桓公悲惨的人生结局:

仲临终之时,一再劝桓公“去竖刁、除易牙、远公子开方。”其理由是:竖刁自宫入事桓公,身且不爱安能爱君!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公子开方,弃母久宦,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桓公在生活上仍然离不开这三个弄臣,最终齐桓公还是败在了这三个小人身上。

仲死,桓公请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以将此三人赶出宫为条件,桓公乃令三人离开宫中,后来因在饮食起居上不能少了这三人,乃私自将其招回,鲍叔牙怒而辞官而去。

终桓公身体日衰,三人专权,众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争执不断,桓公死后十一日,尸虫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诸公子仍争立不休,死后六十七日始得入殓,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强悍!何等风光!谁能料到最终的人生结局竟是如此的凄惨!

二、鲍叔牙为何要向齐桓公荐管仲?

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主要缘故:

:鲍叔牙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是忠臣义士,心胸宽广,一心为了齐国的强大。由于他很了解管仲的军事,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只有任用管仲,齐国才能强盛,才能称霸诸候。虽然他和管仲私谊很好,是知己朋友,但他推荐管仲,是为国举贤,是出于公心,不是出于私谊。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也是担风险的。因管仲原来辅佐公子赳,曾射过齐桓公一箭。齐桓公是非常痛恨管仲的,可以说,管仲是齐桓公的仇人。并发誓要杀掉管仲。而且也知道鲍叔牙和管仲的私谊。

:鲍叔牙举荐管仲担任上卿,官位在己之上。由于他知道,管仲只有担任上卿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他的才能,才能扶佐国君成就霸业,齐国才能强盛。

鲍叔牙举荐管仲,为国为民,不计私利,甘愿让贤,不避嫌疑。真是古今第一贤人。当然,齐桓公更辉煌,心胸更宽广,为了民族的强盛,敢于用贤才,不计私怨,私仇。真了不起。

三、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之间的故事?

仲与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当年管仲跟召忽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桓公),发生了一些政变,两位公子同时回到齐国,管仲让公子纠先走,自己去拦截公子小白,虽然拦截成功也按自己规划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后面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想把公子纠以及他的所有帮手都清除!

叔牙说管仲杀不得,你如果想把齐国治理好,我可以帮忙,如果想九合诸侯,只有管仲可以帮你,齐桓公比较因明的把管仲接回来,两人情投意合,而后把齐国治理好,甚至还九合诸侯,当年姜子牙分到齐国,靠海,没有什么物品,管仲来治理的时候制盐、造铁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强大。因此孔子说:只要做正确的事务,他就是仁德!

四、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

三个人的故事要从公元前686年的齐国内乱说起。

时,齐国正处于国君空缺的时候,而有能力继承国君之位的包括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但此时,两位公子均不在齐国,一个在莒国、一个在鲁国。

明显,这种情况下,谁先到达齐国都城,谁就更有可能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反过来,晚到的一方则可能有性命之忧。这是一场以性命作为赌注的比赛,而获胜的奖励则是国君之位。

保证自己一方能够获胜,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阻击小白,一箭射出,小白应声而倒。但偏巧这支箭射中的是衣带钩,小白装死才得以骗过管仲,随后以最快速度到达齐国都城,成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便威胁要入侵曾庇护公子纠的鲁国。为避免两国兵戎相见,鲁国处死了公子纠,管仲则作为囚徒被押回齐国。

齐桓公的角度看,曾经险些杀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记》载,齐桓公“心欲杀管仲”。可辅佐齐桓公的鲍叔牙同时也是管仲的好友,他告诉齐桓公,自己的才能只能辅佐治理齐国,但若要使齐国在乱世中称霸,就必须要任用管仲为相。

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国相。

五、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提纲?

桓公管仲和鲍叔牙都是君臣关系。齐桓公为了称霸诸侯问鲍叔牙有什么的贤臣?鲍叔牙说有人比他才能高十倍,桓公问谁,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行的。

叔牙向桓公推举管仲,桓公说管仲射了我一箭,差点把我射死,叔牙说你要称霸诸侯非要重用管仲,才能称霸诸侯。桓公欣然接受了。

六、管仲与鲍叔牙的典故

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古大众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经常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者教育大众正确的思考方式。其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是关于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典故缘起

仲与鲍叔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杰出贤臣,分别为鲁国和齐国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源于他们在不同民族的政治生涯,以及他们在非同寻常的友情中的互动。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

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他聪明聪明,深受鲁文公器重。然而,由于鲁文公重用管仲,让其他贵族感到不满和嫉妒。这些贵族们纷纷离间鲁文公与管仲的关系,让鲁文公产生怀疑和猜忌。为了解除鲁文公的疑虑,管仲决定推荐自己的好友鲍叔牙担任鲁国的重要职位。

叔牙是齐国的贤士,非常聪明能干。管仲深知鲍叔牙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派鲍叔牙前去鲁国任职,就能够帮助他稳住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能为鲁国带来许多好处。

文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让鲍叔牙成为了鲁国的重要官员。鲍叔牙以其卓越的才干和忠诚赢得了鲁文公的信赖和欣赏,也为鲁国带来了繁荣和安宁。

典故的意义

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历史上友情和团结的象征。这个故事向大众传达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觉悟,那就是真正的友情应该是无私的,友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支持。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道理和价格观。开门见山说,我们应该珍惜真正的友情,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其中一个。我们应该与朋友保持诚恳和忠诚,相互扶持并度过人生的喜怒哀乐。

下来要讲,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嫉妒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信心和正直。管仲和鲍叔牙面对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民族和朋友付出了很多努力。

终,这个故事还强调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管仲和鲍叔牙在各自的岗位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鲁国的进步和繁荣。他们通过相互协助和合作取得了成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此,管仲与鲍叔牙的典故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关于友情、忠诚和团结的道德准则,与这些价格观相契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小编归纳一下

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友情和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和价格观的力量。

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段回忆,更是指引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友情,相互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友情和团结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此,让我们从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这种友情和团结的灵魂,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七、管仲鲍叔牙故事?

国内乱,管仲和鲍叔牙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对小白建议如想成就大业,管仲不可缺少。

小白采纳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举贤不避亲,小白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

八、鲍叔牙管仲故事?

p>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小编认为‘史记’里面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管鲍分金

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由于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无论兄弟们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特别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特别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一起充军

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终,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各为其主

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多少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阵前对垒

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无论兄弟们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无论兄弟们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无论兄弟们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务,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顽抗到底

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局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务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气,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局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举贤重德

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务,那全是凭我对无论兄弟们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无论兄弟们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无论兄弟们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无论兄弟们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无论兄弟们的!

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无论兄弟们,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无论兄弟们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无论兄弟们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无论兄弟们卖命啊!

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成就霸业

仲很感动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进步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民族通商和进步手工业。他还对民族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难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难题,无论兄弟们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动、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嘛!

九、管仲鲍叔牙的故事?

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资金大部分由鲍叔牙筹集,但管仲分红分得最多,鲍叔牙的手下骂管仲贪婪,但鲍叔牙却说是自己分给他的。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办事,却把事务办砸,鲍叔牙不责怪他,反而还安慰他。

仲曾经做了三次官,然而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他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他的缺点。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十、管仲和鲍叔牙故事?

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与管仲往来,发现管仲有才能,胜过自己,往来经过中,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不以为意,反为他设想,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686年,齐襄公被大夫连称、管至父兵变杀死,公孙无知因而篡位。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

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