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博闻强识的意思解释(博闻强识的意思和拼音)

博闻强识的意思? 识:记忆力。读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释义: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博闻强识的意思?

识:记忆力。读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释义: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造句:

1、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2、清代颜元,是一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3、他博闻强识,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4、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5、李教授是个博闻强识的人。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计为知君子?

有广博的见识和超强的记忆力却很谦让,做善事很勤勉却不倦怠,这就是君子。

【出处】《礼记·曲礼上》

【原句】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右手执箫,左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鴈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

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博闻强识和满腹经纶的区别?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博闻强识强调的是记忆力强,满腹经纶,主要是指有才华。两个词的侧重点不同。

博学强识意思?

意思是知识丰富,记忆力强(闻:见闻。识:记)。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记”“强记博闻”等。博闻强识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礼记·曲礼上》。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修好,恢复在西域的机构设置。此外,他在选才用人方面采纳尚书令陈群拟定的九品中正制,将士人分为九品,定出“品状”以供吏部选用,消除了“乡举里选”的一些弊端,使汉末以来被地方势力控制的选举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中央。

曹丕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讨,弓马娴熟,精于击剑。同时,他酷爱读书,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年纪稍大一点已读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

由于聪慧过人,曹丕少年时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于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举荐为秀才,但没有去应荐。曹丕爱好文学创作,八岁就写文章,年轻时一度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创作诗词歌赋近百篇。与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由于曹丕的才能,故史书评价魏文帝:“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博闻强识和博闻强志的区别?

博闻强识和博闻强志两者都有见识广的意思,

区别在于:一是意义不同。“博闻强识”偏重在知识广博,“见多识广”偏重在阅历丰富。“博闻强识”有记忆力强的意思,“见多识广”没有这种含义。

二是语体色彩不同。“博闻强识”多用在书面语里,“见多识广”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

博闻强记和博闻强识的区别?

博闻强识(zhi)是成语,最早形成于西汉 ,意思是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博闻强记是现代人在文化沿革中形成的习惯用法,更加通俗易懂。二者意思上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形成和使用的时代不同,以及使用的语境,背景不同。

博闻强识一般作谓语用,从褒义。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