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伤感句子

诸葛亮子孙的良好结局与善恶报应的实现规律

如果说善恶报应必然实现,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是什么在主导和决定着它的展现与落实?看一看诸葛亮去世之后其儿孙的命…

如果说善恶报应必然实现,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是什么在主导和决定着它的展现与落实?
看一看诸葛亮去世之后其儿孙的命运结局,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崇敬的“千古名相”,他的忠诚、智慧、勤勉、清廉,深深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十多年,去世时儿子尚未成年,去世29年后蜀汉政权灭亡。
诸葛亮“躬耕陇亩”时与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结婚,婚后没有生育子女,将兄长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收做养子。诸葛亮对养子要求严格,率军北伐时让他和军士一起督运粮草。诸葛乔25岁病死,儿子诸葛攀为蜀汉的中护军、翊武将军。后来,诸葛瑾的大儿子、吴国大将军诸葛恪被害灭门,诸葛攀又回到吴国,承续诸葛瑾的子孙血脉。
诸葛亮46岁时生了一个儿子,叫诸葛瞻。诸葛亮曾写了一篇《诫子书》,嘱托儿子淡泊明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中病逝,诸葛瞻只有8岁。诸葛亮去世的第9年(公元243年),17岁的诸葛瞻与公主成婚,被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主要职责是宿卫皇宫和皇帝的侍从,虽然职位不算很高,但位置非常重要。此后,诸葛瞻升任至尚书仆射(相当于副丞相)、军师将军。公元261年,诸葛瞻被任命为代理都护(近似于大都督)、卫将军(位在九卿之上、掌管京城禁军),与辅国大将军董闕共同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
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前往抵抗。邓艾遣使送信给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虽打退了魏军的左右包抄,终因力量悬殊而败,诸葛瞻战死,时年37岁。诸葛瞻17岁的儿子诸葛尚叹息道:“我们父子受到国家那么厚重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奸佞宦官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再活下去?”(尚叹曰“父子荷国厚恩,不早斩黄皓以致顷败,用生何为?”)于是,冲入敌阵战死。(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现今,四川绵竹有诸葛瞻父子墓,建有“诸葛双忠祠”。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碑上题有诗文:“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东晋史学家干宝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罗贯中有诗:“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
诸葛瞻的小儿子叫诸葛京,“绵竹之战”时年龄尚小。蜀汉亡国后,与诸葛显(诸葛亮养子诸葛乔的孙子)迁徙到河东(今山西一带)。因有才干被推荐担任郿县县令,政声很好。晋朝的尚书仆射(副丞相)山涛上书说:“郿县县令诸葛京的祖父诸葛亮,遇到汉朝大乱,天下分隔,诸葛亮父子在蜀汉,虽然不明白天命,却也凡事尽心。诸葛京治理郿县受到称赞,应该补官为东宫舍人,以彰显对待官员的道理,又可以响应蜀汉的民声。”后来诸葛京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大约在东晋和宋、元时期,诸葛亮子孙陆续迁徙到浙江、福建一带,后人传承诸葛亮“躬耕苦读”的精神,至今发展兴旺。
诸葛亮去世以后,儿子深受朝廷信任,长期身居要位;国破之后孙子仍然受到晋朝的尊重和重用。虽然没有权势倾天,但相对于许多权臣去位之后子孙衰败,已是结局良好,功德圆满。
这种良好结局,主要是诸葛亮的善德得到的善报。诸葛亮积下的善因是怎么成为子孙身上的善报呢?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一是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感动人心,人们对诸葛亮的敬重转化为对其子孙的爱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宇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刚去世时,没有寺庙,蜀国民众就在路边自发烧纸祭奠。蜀国人大都把对诸葛亮的怀念,转化为对其儿子诸葛瞻的喜欢。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的,老百姓都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到处流传着诸葛瞻的美名。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伐蜀时,率军经过汉中,专门到诸葛亮祠庙中祭奠诸葛亮,并下令士兵不得到诸葛亮的墓地砍伐树木。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曾对臣下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无论本国百姓还是敌国朝廷,对诸葛亮敬重到如此程度,怎么可能加害于他的子孙呢?
二是诸葛亮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这些人的感恩之情转报于他的子孙身上
诸葛亮去世之后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官员,大都是诸葛亮出以公心选拔培养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称赞并推荐了一些官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这里讲到的郭攸之,后来担任负责宫中事务的侍中。费祎,后来担任丞相和大将军;董允,后来担任负责皇宫宿卫的虎贲中郎将和尚书令;将军向宠,后来担任负责禁军和军队官员选拔的中领军。
诸葛亮临终前,皇帝派特使孙德去军中看望,问询将来谁能接替丞相职务?诸葛亮说:“蒋琬”;又问“蒋琬之后是谁”诸葛亮说:“费祎。”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担任丞相,总揽朝政十多年。诸葛亮推荐的费祎,担任丞相7年。蒋琬、费祎和后期与诸葛瞻一起执政的董厥、樊建,都是曾经在诸葛亮的丞相府或军中担任过主薄、校尉、长史等职务的部属,视诸葛亮如同恩师。诸葛亮去世后担任卫将军、都督军事的姜维,是诸葛亮亲自拔擢培养的军事将领。诸葛亮接纳姜维之后说:姜伯约心存汉室,才兼于人,既有胆识,深解兵意,建议任命他为镇西将军。(见《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诸葛亮去世之后,这些人对诸葛亮的忠诚、感恩之情自然报之于诸葛亮的儿孙。
三是诸葛亮的精神品格形成了一种良好家风,传承这种家风是其儿孙得到善报的主观原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正公道,清廉自律;勤勉于事,刻苦于学等,是诸葛亮为后代树立的榜样。从他儿孙在国难来临时英勇报国,可以想见他们平时是何等的竭智尽忠。他们自身的表现是得到善报的主观因素,而这种自身的表现来自于诸葛亮形成的家风。这说明,前辈的善恶行为通过家风的形成与传承,对后世得到的报应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情况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因素和力量:人心向背、恩怨情仇、家风传承。这三个因素和力量,就是善恶报应得以实现的具体原因和动力。人的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或好或坏,或恩或仇,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酝酿,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突然爆发,形成一定的报应事件。这就是善恶报应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善恶报应的实现,并不是由上天主导的天命轮回,而是来自于人的行为自身。天道就是人道,天意就是人意,天报就是人报。如果我们期望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平安幸福,那就从自己的行为做起,心存善念,积善积德!
夕窗心语关注请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自行转发至朋友圈或群聊进行分享阅读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