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哪里?
千年诗句里的”山东”之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家喻户晓。但你知道诗题中的”山东”究竟指哪里吗?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现在的山东省,其实大错特错!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在长安思念家乡亲人时所作。那么难题来了:这个”山东”到底指哪里?
王维家乡在山西而非山东
要解开这个谜题,开头来说要了解王维的籍贯。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是”太原祁人”,也就是今天山西祁县人。他的父亲后来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因此王维又被称为河东人。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由于家乡蒲州位于华山以东,故称”山东”。说白了,诗中的”山东”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一带!
有趣的是,如今在山西省临猗县双塔公园,还能看到王维和他弟弟王缙的雕像。当地学者考证认为,王维的出生地很可能就在今天的临猗县。这里距离华山确实在东方,古人以华山为界,”山东”天然就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了。
为什么不是现在的山东省?
可能有读者会问:唐代难道没有山东省吗?其实在唐代,”山东”一个地理概念而非行政区域。当时的山东省地区属于河南道的一部分,直到金代才设立”山东东路”和”山物品路”,明代才正式设立山东省。因此王维诗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完全是两回事。
这种地理称谓在古代很常见。就像”江南”可以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一样,”山东”在唐代主要指华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部分地区。王维用”山东”指代家乡,既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性,也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从诗句看唐代人的家乡觉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思乡之情,还透露了唐代重阳节的风俗。更需要关注的是,它反映了唐代人对”山东”这一地理概念的使用方式。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个在长安求学的少年,用”山东”这样的大区域指代家乡,既显得大气,又暗含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如今我们读到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王维的思乡之情,还能通过”山东”这个关键词,窥见唐代人的地理认知和语言习性。这或许就是经典诗词的魅力所在——短短28个字,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小编归纳一下:读懂古诗需了解历史背景
通过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山东”,我们发现读古诗不能望文生义。了解历史背景、地理沿革和语言变迁,才能真正读懂古人的心意。下次当你读到这首诗时,不妨告诉身边的朋友:诗中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山西运城一带!这样的小聪明,是不是让古诗更有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