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乌喇纳喇氏(又称乌拉那拉氏或辉发那拉氏)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其一生充满传奇与悲剧色彩。下面内容是基于历史资料的梳理:
一、身份背景与家族
1. 出身与家族
乌喇纳喇氏(1718年3月11日-1766年8月19日)出身满洲镶蓝旗(后抬旗至正黄旗),父亲讷尔布为佐领,家族虽非顶级权贵,但属满洲著姓那拉氏的分支,先祖曾出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生多尔衮)及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
其家族在清代多次与皇室联姻,政治背景深厚。雍正年间,因孝敬宪皇后的关系,她被选为乾隆(弘历)的侧福晋。
2. 入宫初期的地位
乾隆二年(1737年),她被封为“娴妃”,封号“娴”意为文雅稳重,反映其性格特点。初期地位低于富察皇后及高贵妃,且因未生育子嗣,长期未获乾隆宠爱。
二、晋封皇后的经过
1. 继位背景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病逝,中宫空缺。皇太后钮祜禄氏以“后宫不可无主”为由施压,要求立后。乌喇纳喇氏凭借资历(潜邸旧人)、满洲上三旗出身及代理后宫事务的能力,成为唯一符合条件的人选。
乾隆因深情怀念富察氏,拖延两年才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册封其为皇后,此前仅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2. 与乾隆的婚姻关系
初期冷淡:乾隆初期对乌喇纳喇氏情感淡薄,诗中常流露对富察皇后的追思,甚至公开表达立后的不情愿。
短暂和谐:成为皇后后,她诞下皇十二子永璂(1752年)、皇五女(1753年)、皇十三子永璟(1755年)。此间乾隆曾写诗庆贺,两人关系一度缓和。
再度失宠:1755年后,皇子永璟夭折,同时令妃魏佳氏崛起垄断帝宠,乌喇纳喇氏逐渐被冷落。
三、断发事件与结局
1. 南巡断发之谜(1766年)
乾隆三十年(1766年),南巡至杭州时,乌喇纳喇氏突然剪断头发。在满族习俗中,剪发仅为帝后丧礼之仪,此举被视为诅咒乾隆与太后,引发震怒。
断发缘故成清史悬案,野史推测可能因劝谏乾隆私德(如南巡时风流之举)未果,或因长期压抑、子嗣夭折导致灵魂崩溃。
2. 悲惨结局
幽禁与废后:断发后,她被遣返京城,收回皇后册宝,实际被废。虽未废名号,但待遇骤降,仅留两名宫女伺候(皇后标配为12人)。
身后凄凉:1766年病逝后,乾隆以“皇贵妃”规格将其葬入纯惠皇贵妃园寝,未设神牌、祭享,且未单独建地宫,形同废后。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悲剧性命运
她一生受制于乾隆对前妻的深情、太后的政治干预及后宫争斗,最终因断发事件成为清朝唯一无谥号、无祭享的皇后,家族亦未获恩荫。
2. 影视与史实差异
影视剧(如《延禧攻略》《如懿传》)常将其塑造为反派或痴情角色,但历史上她更接近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前半生恪守本分,后半生因绝望反抗而悲剧收场。
乌喇纳喇氏从雍正钦点的侧福晋到乾隆继后,经历了短暂荣宠与长期冷落,最终以断发决裂落幕。她的命运折射出清代后妃在皇权与礼教束缚下的困境,其历史形象远超影视演绎的复杂性,成为乾隆朝最具争议的悲剧人物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