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异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解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异同?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不同,前者被贬黄州所作,后者是被贬至密州所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异同?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不同,前者被贬黄州所作,后者是被贬至密州所作。感情上都表达了词人的旷达乐观的心态。但前者以孤高自许蔑视权贵为主,后者以抒发老当益壮,抗击外敌入侵,为国驰骋沙场的雄心壮志为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附全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咏物词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托物咏人词作。是咏人不是咏物。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话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记承天寺夜游与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卜算子》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写寒冷疏落?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翻译】: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赏析】: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虽有嘉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朝·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虽有嘉肴

戴圣〔两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朗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译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什么从字数上看是什么词?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首词,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共44字,上下阙各22字,属于词中的小令。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

苏轼借缥缈孤鸿表现自己高洁

以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正是于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时所作。在此之前因为与正在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调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三年后调往徐州,时隔两年又调往湖州任知州。之后因为揭露新法弊端,身陷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宋神宗念及才华,将他释放,贬到黄州。

数十年的漂泊无定,浪迹天涯,再乐观旷达的人也难以招架,“独”和“孤”即是他的现实境遇,也是他内心的情感。

词的上片运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树叶稀疏的梧桐树上,这里已经点明大致的时节,接下来上阙的最后一句,“缥缈孤鸿影”中的“孤鸿”,则是确定了季节背景。众所周知,“鸿”是鸿雁,是典型的秋的意象。

利用“疏桐”、“孤鸿”,描绘了秋天的意境,借秋季的萧索景况,渲染孤独凄冷的氛围和内心寂寞惆怅的感情。

秋的现实情境和所表达思想感情都深入人心。然而这些,却只字未提一个“秋”字。满篇无秋,却满篇含秋,这是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疏桐”和”孤鸿”描绘的是心境,那么”缺月”和”幽人”所表现的就是现实的情境。”缺月”一是表明了时间,二是借助”月”本身所含有的”团圆、思乡”等意象,表现自身远离故乡亲友,被贬至偏远地方的落魄境遇。

“月”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后面还有一句”漏断人初静”,”漏”是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沙漏或者水漏,”漏断”是就是沙子漏完了,也就是时间到了深夜时分,这里是再一次补充了具体的时间段,诗人是在深夜时分,出来走动的。这也铺垫了下一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深夜时分,诗人独自一人在月下徘徊,无人陪同,也无人看见,是呀,还有谁像我这样呢?”幽人”和”孤鸿”是对应的意象,诗人孤独、寂寞的身影,就像那浩浩苍穹中飞过的大雁。透射出自己孤苦漂泊、贬谪黄州的凄惨境况。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紧接上片,鸿雁惊恐不安,心中孤独愤懑,但这些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诉说。”恨”,即是孤鸿之恨又是作者之恨,孤鸿恨什么?恨自己被群体抛弃,就如同作者恨自己被朝廷排挤。

“拣尽寒枝”,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寓意自己仕途坎坷,频繁调动。”不肯栖”即写大雁的孤傲,又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和迷茫情绪。整体意思就是,”这么晚了不快点找个地方休息,在树林枝头挑挑拣拣,找不到心意的归宿,不愿落下,最终只能在寂寞冷清的沙洲上暂时降落。

冷清的沙洲就是指黄州,苏轼这回不是像以前一样是被调任,为官一方,而是被贬谪流放,没有俸禄,没有收入,生活十分困顿。只能带着家人自行耕地维持生计。由此来看,整首词都是在托物比兴,借鸿雁来表现自己现实的境遇和内心的高洁孤傲、寂寞迷茫之情。整首词都围绕着”独”这个字展开,仿佛每一个字,都是这种情感的绽放,让人止不住的去体味,去代入。

黄庭坚对此诗评价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世人评价孤鸿,只赞扬其高洁孤傲,可谁能体会到鸿雁无处可栖的无奈,谁能感受到身如孤鸿的作者,无处安放的迷茫?来到黄州,不是其本意,降落沙洲也是无奈之举。苏轼向往自由,却常常身不由己,想要施展才华造福天下,却又遭受排挤;人生多么无奈啊。孤独的是境遇,无奈的是人生,与常人不同的是,苏轼是洒脱的。既然无奈,那就所性”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