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

共享发展理念引用格式:陈雪,王永贵.全面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共享发展理念
引用格式:陈雪,王永贵.全面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48-57.

全面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陈 雪,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多维度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创新向度。全民共享彰显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共享实现了发展权利、发展条件与发展成果共享的统一,共建共享体现了发展动力与发展目标的统一,渐进共享呈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新时代要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将其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逻辑体系,在与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的互融互动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全民共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指明灯”,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预想为理论依据,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为实践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科学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处于不断丰富的更新状态,研究的理论是文本的,但是研究的指向是现实的,在新时代下探析共享发展理念,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理论维度的共享发展理念,承载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是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1. 全民共享: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民共享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第一,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全民共享的动力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21,具言之,全民共享的物质基础由人民群众奠定。“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196,这表明,作为生产力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活动能动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全民共享的精神产品亦由人民群众创造。人,作为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物,不仅能够间接地通过创造精神产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而使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而且能够直接参与诸如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生活,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世界。之外,人民群众亦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4]78。全国各族人民以其伟大的首创精神披荆斩棘,不断克服社会改革中的艰难险阻,为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第二,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是全民共享的衡量指针。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成果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人民群众,我们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能够在实现共享发展的进程中作出公正的评判。为此,我们要保证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让人民群众“敢于说”“可以说”,使人民群众成为全民共享的“监督员”,并且将人民群众的评价收集起来作为改进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共享发展的落实工作更好地体现群众诉求,经得起人民检验。
第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11是全民共享的价值旨归。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追求。如今,我们在实现全民共享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异化现象,例如,在经济领域,“人”已经不是经济生产的目的,而沦落成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为了实现GDP的增长,不惜牺牲人的自由、健康甚至是生命,这便导致了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呈正比增长,反而呈现了物的堆积和人的空虚并存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是我们发展的真正价值旨归,我们不能本末颠倒,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2. 全面共享:发展权利、发展条件与发展成果共享的统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531,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更多更高的需求,因此,全面共享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发展权利共享、发展条件共享与发展成果共享三者的统一。
首先,是发展权利共享,做到人人参与。机会公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公正程度,是发展权利共享的前提。在我国,机会公平不仅包含获得财富、竞选职位等表层上的平等,而且涵盖了平等接受教育等深层次的平等。权利公平是发展权利共享的核心。任何社会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也不能被法律排除在外。规则公平是发展权利共享的保障。规则公平是指社会运行既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又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既要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又不能忽视少数弱势群体的呼声。
其次,是发展条件共享,达成人人受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存在内在统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的天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性的差异,同样地,社会所给予个体发展的条件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要做到发展条件的全面共享,就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做文章。政府要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自身发展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出相应调整,以期实现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条件均等。
最后,是发展成果共享,追求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共享,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有限的资源如果只是被少数人所掌控,就会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83。改善民生,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共享发展的“蛋糕”,不仅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要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对低收入者家庭的政策性倾斜,让人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幸福更有“质感”。
3. 共建共享:发展动力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坚持共享发展,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6]。以共建推动共享,同时又以共享促进共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提高,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共建与共享是发展动力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其辩证关系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主体关系。如果把“我”视为享有的主体A,“他”视为享有的另一主体B,那么共建共享就存在两种关系。其一,A建设,A享有。A作为建设主体,同时又是享有主体。“我共建,我共享,体现了我作为创造者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对自我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7],这一关系是社会对劳动者自身的肯定与认同,也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二,A建设,B享有。这就变成了A的劳动成果,不仅仅是为A所有,同时也为B所享有。这里不能简单理解为A的劳动成果被B所剥削或无偿占有,因为也不能排除A与B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利他精神”与“奉献精神”的表现。
共享发展理念以共享为中心,以发展为落脚点,以理念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第三,共建与共享互为其“中”。无论是在共建中共享,还是在共享中共建,其起点都是一致的,二者并无先后、主次之分。不是等“蛋糕”做大了再去分,而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就要注意分好“蛋糕”。共建共享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在把“蛋糕”做大与分好的动态实践中,共建与共享才能在各自实现的基础上获得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
4. 渐进共享: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共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2020年恰逢“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间节点,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从战略全局高度看,在此特殊时期,我们拥有了以往历史发展阶段所不具备的危机和契机,凸显了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享的水平是不同的,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从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习近平同志的“新三步走战略”,体现了中国改革的“过程哲学”。一方面,推进共享发展理念不能急于求成。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一是多,二是复杂,三是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曾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作出“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指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难度。另一方面,推进共享发展理念亦不能一事无成。“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实施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就无所作为,而是要等待“时间窗口”,一旦时机成熟,就应果断把握时机,乘势而为,促成“质”的转化。从改革之初温饱问题的解决,到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再到全力奋战“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都体现了渐进发展的方法论要求。
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8]。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都在进行深度调整,两个机遇的结合使得我国既有实力也有可能抓住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所带来的机遇。从内部环境来看,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本的积累、消费市场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持续推进则为我们提供了把握机遇的能力。我们若能积极采取行动,抓住机遇,便可搭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实现经济增长的飞跃式发展,不断展现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独特魅力。
二、 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创新向度共享发展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共享发展理念正是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发展方案,是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新思路。
1.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刻概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升华。
首先,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其一,共享发展在克服劳动异化的前提下,实现了物质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劳动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出了赤贫,“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就越是畸形”[3]158,这是由“劳动异化”所造成的。具体来说,一方面,劳动者在劳动中没有因为自我肯定而感到幸福,反而在劳动中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另一方面,劳动不是目的,反而变成了满足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因此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压迫的强制劳动而非自愿劳动,除此之外,“从资本家的观点看来,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9],劳动者的劳动却成为“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如今,全民共享规定了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的商品重新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其二,共享发展在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下,实现了个人从劳动中的解放。为了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共享发展通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而大大节省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共享经济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为劳动者发展其他政治需求、精神需求提供了可能性,“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0]。
其次,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利益理论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这就表明无论是人们所开展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还是社会变革、社会革命,都是与争取利益密切相关。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下利益关系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所以资本家争相竞争的对象是以剩余价值为表现形式的私人利益;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让它们供全体成员共同使用,并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而共同使用”[12],所以便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便是对利益的内涵以及解决利益分配所遇困境的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渐摒弃了以平均主义为标志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强化,但是,市场经济在带来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要有一个过程,同时也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而不仅仅让少数人、少数阶层、少数地区获益,而让大多数人有一种“被剥夺感”,因此,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和社会利益,是摆在共享发展实现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另一方面表现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精准扶贫难度巨大。“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13]775。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就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2.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成果第二,因果关系。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想吃“蛋糕”,就要齐心协力做“蛋糕”,当每个社会成员都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就业需求就会扩大,随之带来收入的增长才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更多地享有“公共阳光”的普照。反之,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共享,而忽视了共建的前提条件,则势必会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成为寄生人群。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在允许合理差别的前提下,对发展成果进行共享,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推动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共建过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简言之,“蛋糕”分得合理,大家才有共建的积极性,如果“蛋糕”分配不公,人们自然就会丧失共建的积极性,“蛋糕”无法做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793,诠释了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回归和超越,但“共富”与“共享”又不能完全画上等号。首先,“共富”主要指物质方面的富裕,而“共享”则涉及社会各领域。基于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背景,社会的普遍贫困使邓小平同志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4]116,因此,摆在邓小平同志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让人民脱离贫穷。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其他方面的需求便会逐渐凸显。因此,共享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领域的共享,更包含了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共享,是发展权利、发展条件与发展成果三者的统一。其次,“共富”主要侧重生产力的提升,而“共享”则侧重生产关系的调整。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4]373,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便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却日益凸显。共享发展在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兼顾分配公平,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保障改革开放的红利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再次,“共富”主要侧重于静态结果,而“共享”则凸显了动态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性目标判断,这就决定了实现这个终极性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恰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的:“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5]。所以,共享发展理念恰恰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船”,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路径指向,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从“一国共享”到“世界共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受益的不仅仅是我国人民,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方案,从根本上回答了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是谁”“贡献者是谁”“受益者是谁”的核心问题。“共商”,即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知其虑、知其需、知其忧”,抓住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同时反对霸权欺凌和强权压制,杜绝全球治理的“一言堂”。“共建”,即汇众智,聚合力,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而不是一个国家“包办一切”,其他国家“坐享其成”。大量国际组织的出现,恰恰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问题、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共同行动。“共享”,即世界各国共享全球治理成果。各个国家要瞄准新经济、新常态、新技术、新格局,试图通过新的运行模式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以“共享经济”的发展思维取代零和博弈的发展思维,从而为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世界经济增加新引擎,同时要让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天平既要重视大国利益,也不能忽视小国利益,既要考虑发达国家的利益,也要关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既要看到眼前利益,也不能忽视人类的长远利益,真正实现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3.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旗帜。新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共享发展理念,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篇章。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之一是其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能够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6],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为了解决各自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享发展理念正是由于新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倒逼形成的新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以民为本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表明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舒展了人民至上的道德情怀,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17]。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念,才能成为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常说:“拿事实来说话”[14]155,他从批判“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最终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表明了“拿事实说话”的基本观点。如今,我们究竟要不要实行共享发展理念,如何实现共享发展,都要“让事实说话”。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一方面,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与共建共享的思想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增加公共产品、完善公共服务,这“既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18]。正是基于我国当前国情,共享发展理念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解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在互融互动中推进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由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共同构成的新发展理念,是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我们要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在互融互动中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
1. 坚持用创新发展理念激发共享发展活力在新发展理念中,摆在首位的便是创新发展理念,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果实”。
其一,从创新内容上看,要将创新贯穿各个领域。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共享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共享一样,创新发展也需要在各个领域系统推进,这便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拓展了全面共享的领域。
其二,从创新主体上看,要集聚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实现国内人才与国外人才相结合,做到国内人才“留得住”,国外人才“引得来”;要实现基础性研究人才与“高精尖缺”人才相结合,前者为后者提供支持,后者为前者提供引领,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实现人才地区流动和行业流动相结合,人才之所以会发生流动,除了收入因素之外,追求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平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引导人才在地区、行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其三,从创新环境上看,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伟大事业,实践创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给予创业者公平的市场机会,既要有“锦上添花”的激励手段,又离不开“雪中送炭”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给予创业者足够的社会宽容,创业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风险如影随形,因此,社会给予创业者足够的宽容,就是给创业者更多的信心,提供给创新发展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活力。
2. 坚持用协调发展理念平衡共享发展关系协调发展将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4]133-134,协调发展理念将协调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进一步厘清了作为目标的协调和作为手段的协调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实现从协调到协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由此造成区域间的发展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需要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抓住国企改革大潮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通过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变“输血”为“造血”,扶持“特殊地区”发展,从而使得各个地区能够均衡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
其次,要协调“两个文明”关系,实现从“单腿走路”到“齐头并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凝结与结晶。对于“两个文明”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但是目前我们仍面临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发展滞后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繁荣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文化产业的素材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文艺。除此之外,要给予文化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提高文化市场的活力与效益,促进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文化体制,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更加关注发展的整体性,既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硬实力,又要注重精神文明,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为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打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
3. 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维护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提倡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全部成果,但却并非建立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之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实现条件。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2,“美丽”一词的加入,突出了党中央“切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生态权益的思想”[19]。
首先,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粗放、低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以碳基技术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以及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要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本,必须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依靠经济升级与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用绿色技术为绿色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进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二是要用“绿色制度”为绿色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政府、企业及各利益相关方都要尽可能完善相关绿色发展制度;三是要用“绿色人才”为绿色发展提供智力基础,发展“绿色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绿色人才”,弥补人才缺口。
其次,要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绿色发展倡导一种简约、健康、幸福、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中因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增多,倡导生活方式转型、重塑绿色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但绿色生活方式既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市场的有效监管。除此之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应从社会成员自身做起,从“衣食住行”的小事着手,从而带动家庭,进而带动社会,为共享发展节约社会资源。
再次,要构建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绿色发展评价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桥梁,无论是从理论层面对绿色发展内涵的剖析,还是在实践层面对现有绿色发展经验的总结,抑或从宏观区域层面对评价方向的把握,到微观层面对企业绿色发展的激励,构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成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将绿色发展的效果进行反馈,从而使绿色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上述措施有利于将我国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从而真正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条件,维护共享发展成果。
4. 坚持用开放发展理念创造共享发展契机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5]10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入引领我国新发展理念之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来厚植发展优势的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大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有助于共享发展理念走出国门,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主动开放,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要全面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升级,任何企业若想使自己的产品变成“世界制造”,从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中分得一杯羹,就要通过产业升级全面融入全球生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整合,任何企业若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仅要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要善于利用他国要素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二是要坚持共赢开放,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赢开放,就是我国通过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与各国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建立牢固的利益纽带,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用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代替“非赢即输”的思维模式,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多赢的美好局面,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和谐的世界环境。
三是要坚持双向开放,积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双向开放就是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坚持双向开放,要放宽投资准入,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商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投资,尤其鼓励外商投资产品研发环节,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资投资质量,拓宽投资领域,为共享发展的实现积累物质基础。
四是要坚持全面开放,积极构建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扩大开放空间、开放内容,打造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空间来看,优化我国的开放空间,要立足区域协调、海陆统筹,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内陆地区要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径,形成沿海内陆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新格局。从开放内容来看,我国要不断拓宽开放内容,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有序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金融业,从而平衡共享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用创新发展激发共享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内在支撑,用协调发展平衡共享发展关系;绿色发展是基础底色,用绿色发展维护共享发展成果;开放发展是外在支撑,用开放发展创造共享发展契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结合,方可共同开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美好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1-08(02).
[7]陶倩,易小兵.共享发展理念的三重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7-11.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564.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7]王永贵,陈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J].思想理论教育,2018(3):4-8.
[18]李克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N].人民日报,2015-11-06(03).
[19]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8.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20)05-0048-10
[收稿日期]2020-03-16
[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研究”(2020MYB014);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NNUMY18Y31)
[作者简介]陈雪(1990-),女,山东德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 章 诚]

共享发展理念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