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其他句子

走上一条道路,慢慢展开,看见风景

今天早上的书法直播网课是写《兰亭序》的第十八讲,也是最后一讲(后面还会继续写更多二王法帖及北朝隋唐碑帖)。写到…

今天早上的书法直播网课是写《兰亭序》的第十八讲,也是最后一讲(后面还会继续写更多二王法帖及北朝隋唐碑帖)。写到《兰亭序》最后一句时,顺便讲到王羲之文意诗思的跌荡起伏与笔法的太极图式S形运动一致。唐人之所谓法,实法于此。法此乃有自然书写。至于好坏,存乎工夫,日月至焉而己,非可力求。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勿忘勿助长,此之谓也。(上面最后一句翻译一下,就是我写得并不好,之所以不怕献丑,只是愿与大家切磋分享,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做工夫,将来大家都比我写得好,因为我时间有限,每天只有十五分钟写字,没法投入更多工夫,不可能写得太好。)
在一次《孟子》网课中读到“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时,顺手拿书法网课上刚写的字放到文本屏幕上,以书法经验说明何谓“时中”。
在一次《孟子》网课中讲到“直养而无害”
十八天前写兰亭序的第一课
谈到永字八法与《诗经》及《中庸》的伐柯
关于工夫问题,正好在《孟子》网课的群里有些相关讨论,也辑录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彭晓红:请问孟子说的仁,真正的涵义是什么?
无竟寓:道是什么?仁是什么?人是什么?我是什么?像这样一些问题都没有办法直接回答。孟子的建议是找到问题的入口,走上去,慢慢展开,看到花开,看到风景。譬如说仁是什么,孟子的回答是找到“仁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找到端点,慢慢扩充;找到入口,走上一条道路。日积月累,工夫所至,便知道了。
又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问,我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我也许现在只是一个无知的小人,但将来,我也许可以成为博学的君子。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孟子引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也是孟子常常自问的问题。
在孔子颜渊和孟子心中,自己是什么人,这并不是已经确定的,而是朝向未来开放的、展开的,像一条道路那样伸向远方的。这便是工夫论的存在论。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以至于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从工夫论的视角来看一切可以自我自我认识、自我关心、自我修养和自我提高的生命存在。这样的生命存在状态便是“仁”。
前年在古典书院《诗经》课上谈到《兰亭序》
李旭:孟子善于启发善之端,發现了端,然后可以有涵养扩充工夫。在个别地方,孟子也讲到“仁之熟”,一“端”一“熟”,大概就是工夫展开的时空吧。
杨骐文:这个好!拿写作来理解,拿起笔时似乎是有一个问题的入口,但很模糊,写作跟养气的工夫修养一样,是慢慢展开,慢慢扩充的。有一个意在笔先的端倪,又有意随笔生的展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仁之“端”和“熟”之间,总是充满这样时机化的感应,所以仁之端能够自然而然地积累和扩大,这就是仁。
李旭:对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之“端”,大家注意得比较多,但对仁之“熟”关注的相对少。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是就“仁”之熟着眼。

上面的图片是有两天的《兰亭序》直播网课讲到三次火烧连船的战例,谈到心舟不动而随势赋形的道理。赤壁的周瑜vs曹操,鄱阳湖的朱元璋vs陈友谅、王阳明vs朱宸濠,都是散舟烧了连船。我们的书写是追求控制的连船呢?还是“不动心”的散舟?
很巧,上面的两讲《兰亭》刚结束,关于“贯气”问题,范兴同学在《孟子》网课群中发表了心得感想:
柯老师在《孟子》网课第十二讲中,谈到灵活理解儒家提倡的“以农业为本”可理解为以制造业为本。这个问题,倒启发我琢磨起来,孟子在此处,为什么不先说农业。当然很著名的,他提倡恢复的那种井田制。那么他在这里,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之后,紧接着讲通商的事,显得非常扎眼。
当然,这里的通商也好,还是前面的贤人归悦也好,还是再前面的引诗“绸缪牖户”也好,以及“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也好。总的气象是交通,交汇。南北西东的空间,未雨绸缪的时间,贤人商人耕者,都是在这么一个天地之交,天下归悦的势里面。
这让我想起老师解读过的系辞传中的“尚象制器”章的解读。一开始的离卦,网的发明,是文明的开始,也是交通,交织之象。紧接着的风雷益卦,火雷噬嗑卦,都有震的健动。当然文明和健动,本就暗指着乾坤,所以乾坤在黄帝尧舜的出场,或许此刻的出场本就意味着早就出场。
参考阅读:
气化、吊诡与自由:《周易·系辞传》尚象制器章读解
治气与教化:《史记·五帝本纪》读解
《兰亭序》文思与书法的相感
有一次《兰亭》网课边讲边写,纸不够,挤在一起,成了涂鸦。讲到文字内容与书写感觉的关系,重拙与敏锐的关系,笔尖如何成为黑洞等等。具体内容将来有时间再分享。

点“阅读原文”可进入书院全部网课报名页面。已经开始的网课亦欢迎报名,报名后可看以前的视频回放。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