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风句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版式设计 王伯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汗衣)。王于…

版式设计 王伯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汗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中正面写战争的诗歌不多,歌颂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昂扬之作更是屈指可数,反战情绪倒是一直很浓,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样深情而幽怨的诗句都出自战争诗。
不过,有一种战争除外,那就是抗击外侮、抗击强敌的正义之战。《秦风·无衣》以问句开头,又用响亮的回答来表达坚定的决心,激情豪迈,不仅表现出秦地尚武的精神,也表现出举国同心、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因此,它一直被视为抗击侵略战争的“爱国主义歌曲”。
那么,诗中所写的是哪场战争呢?
清末学者王先谦先生认为:“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西戎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夷、狄、蛮”之一,因为在王朝西边,所以叫西戎。西戎曾打败宣王,杀死幽王,推翻西周统治,迫使王朝东迁,被周朝上下视为仇敌。宣王时代,“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而王朝兴师反抗侵略一直被认为是正义之举,“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朱熹语)这首诗因有“王于兴师”一句,许多学者认为它写的是秦人英勇抗击西戎入侵的正义之声。
事实真的如此吗?《左传》对此诗的写作背景早有记载。
《左传·申包胥如秦乞师》,讲的是伍子胥复仇后的故事。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在伍子胥逃亡时曾放他一马,身怀大仇的伍子胥咬牙切齿地说:“我必复(颠覆)楚国。”申包胥则回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此后,伍子胥果然搬吴兵灭楚,这便是著名的柏举之战。占领郢都后,吴军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伍子胥更是将楚平王掘坟鞭尸以泄愤,这种有违伦理的暴行激起了楚国上下的义愤。
在这种情况下,申包胥为救楚国,一路艰辛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七天七夜,水米不沾。秦哀公被他的忠诚所感动,当场“为之赋《无衣》”: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披上同样的战袍。天子兴兵征伐,快修好我的戈与矛,我愿与你一同对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穿上同样的汗衣。天子兴兵征伐,快修好我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穿上同样的战裙。天子兴兵征伐,快修好我的铠甲与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行!
随后,秦国集结大军出兵救楚,秦楚联军上下齐心、团结奋战,不久便赶走吴军,使楚昭王得以复国,重回郢都。
这首诗写的便是这场战争。
尽管《诗序》中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清人马瑞辰也说:“好战而不恤民,则《无衣》作矣。”这种片面的说法似乎并没有多少人认同。
秦国与楚国是亲属之国,是亲戚,也是兄弟,当有人倒行逆施,伦常颠倒、生灵涂炭,兄弟惨遭灭顶之时,挺身而出,共同对敌,便是道义所在。所以,千百年来,我们从这古朴、厚重的文字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上下一心的忠诚与激情,更感受到《秦风·无衣》所闪烁的“以义兴师”的正义光芒以及传颂千古的慷慨赴难、患难与共、“与子同仇”的袍泽情谊。
THE END
晚报副刊精读
编辑:静
审核:周彦超张广英
洛阳晚报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